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分析及其干预模式
发表时间:2018-03-05 18:28编辑:学生处
     〔摘要〕贫困大学生是我国高校的特殊群体,民办独立学院的贫困大学生又有着更为突出的特殊性。随着民办独立学院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招生人数不断扩大,独立学院的贫困生心理问题已成为群体心理日益突现出来。认知——行为互动取向模式的团体心理咨询活动是降低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团体心理咨询;压力;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民办高校贫困数人数也正处于上升的趋势。部分贫困学生顶着沉重的经济压力选择到独立学院就读本科,周围环境中强烈的消费反差,同学间能力、特长等方面的差距,使独立学院中大部分贫困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与普通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既存在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立足于独立学院自身特点,研究其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进而探讨对策,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稳定,是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探索通过团体心理咨询活动的方式,从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原因、表现等要素方面着手,来帮助贫困大学生减轻、消除心理压力。[1]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
压力是个体与环境间的一种互动过程,是个体面对生活中各种刺激时经过主观评估之后所产生的反应。贫困生们面对种种压力造成的心理困扰使他们在大学校园里举步维艰。只有深入了解独立学院中贫困大学生的压力和成因,才能帮助他们正确解决心理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
        1.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
        自卑是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一种心理状态。大多数贫困生在中学时代成绩优良,是老师的“得意门生”,但进入大学后由于经济压力巨大而无法将精力全部用在学习上,而且由于家境贫寒,他们总觉得低人一等,在学习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下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随之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逐渐扩大,使他们产生了自卑情节。极强的自卑感与自尊心的矛盾交织,使他们在心理上十分脆弱。
        2.过分敏感、人际关系困难
        作为相对弱势的群体,贫困生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多疑。他们愈觉得自己家境贫寒,低人一等,也就愈加害怕别人另眼相看,同学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乃至于一个眼神,在一些贫困生看来都有特殊的意义。同时他们也存在着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产生一种渴望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但又往往因为心理的矛盾性使他们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于是把自己封闭,不与外界沟通,久而久之,别人的行为在他们的眼里变得不可理喻,而因为孤僻的行为,他们也受到孤立。这样,轻则会加重他们的内心痛苦产生一种挫败感,重则可能会产生极其负面的社会影响。如2004年2月发生的马加爵事件、2009年11月发生的郭力维事件,就是典型案例[2]
        3.心身疾病突出
        由于一些贫困生的个性比较内向、易动摇、敏感。当他们面对就业压力,心中常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无穷无尽的忧虑,甚至对未来没有信心。平时情绪抑郁消沉,多愁善感,精神不振,学习动力不足,甚至还会失眠厌食。言谈举止有时冷漠——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有时激动——为得到别人的同情,反复向别人诉苦。个别贫困生甚至认为社会对自己太不公平,活着太累、太沉重、没有意思而产生退学、轻生的念头和行为。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成因
        1.社会经济与学习的压力
        独立学院贫困生一般来自于农村贫困家庭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进校后缴纳高额的学杂费及维持生活所需,这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与自己周围大多经济相对富裕的同学相比,很多消费方式的反差造成了心理的失衡,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造成人际交往障碍,也容易产生攀比心理。李虹和梅锦荣(2002)对大学生校园压力类型的研究发现[3],学习压力的程度相对个人烦扰和消极生活事件两类压力更重些。很多贫困大学生认为学习室他们唯一获得成功的途径,他们害怕学习上的失败,当他们失败时,心理上的压力要远远大于其他同学。
        2.“金钱观”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唯一目标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导致心理失衡。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髦、经济不宽裕,贫困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3.不当的资助方式带来的压力
        贫困生这一称号也在无形中给贫困大学生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在校园中,很多贫困生不愿意被别人称为贫困生,在他们的内心里不希望自己被人另眼看待。其实资助工作,本来是件好事,但若做法不当,反而会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受到很大伤害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
        4.就业压力
        贫困大学生都渴望毕业后有一份好的工作,来缓解家庭的经济困难以及回报父母,同时也让自己生活安定、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当前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贫困大学生既没有父母做后盾,也没有金钱作为利刃,就业的困难会使他们感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心理上便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神经质等问题。[4]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团体心理干预方法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5]
       (一)团体心理咨询对贫困生心理压力干预的优越性
        由于贫困生心理压力的表现和影响因素表现比较集中,团体心理咨询较之个别咨询,在节省咨询的人力和时间,扩大咨询的社会影响,集中解决一些共同的心理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团体心理咨询让学生了解、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这可以使其减轻自身的特殊感,以平和的心态寻求行为改变的方法;在团体心理咨询过程中,贫困生因体验到自己在友伴中也有所作为,在交往中有所收获,凡此均能增进自信心和安全感,良好的伙伴关系是积极的自我调节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宁静的心境、有效地运用个人的能力,才能够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
        (二)贫困生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
        针对贫困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可采用认知——行为互动取向团体心理咨询方法和人际沟通理论,同时将个人中心的思想贯穿团体咨询始终。认知——行为取向方法在协助贫困生发展时,强调信念与思考内容对行为的影响。人际沟通理论认为,“良好的沟通具有强大的心理保健功能,它可以满足人交往、合群的需要,增进彼此情感的共鸣,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增进心理健康。”
        (三)具体操作模式与内容
        在团体心理咨询过程中,以成员认知、情绪及表现出的行为为重点,以成员认知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为核心。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团体心理咨询中的各成员应该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处于核心指导地位的指导者的角色,其角色扮演对整个团体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其次,要使贫困生从真正意义上消除心理压力与不良行为,必须将认知与行为结合起来,使团体成员能够用认知来澄清问题、规范行为,又通过行为反馈进一步矫正、强化、完善认知,使二者相辅相成,达到完整同一的适应。学生是咨询团体的主体,他们在各个阶段都是积极的表现者,也是团体心理咨询方案的执行者和咨询效果的承担者。[6]
团体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多重多样的,在日常校内外的各种活动基础上,完全可以进行拓展和提高。在设计上更多注重辅导老师与贫困大学生、贫困学生之间、贫困学生与非贫困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为贫困学生营造温暖、理解和支持的心理氛围。整个团体心理咨询系统的过程,可划分为认识自我;压力问题的分析;行为尝试训练;反馈调节等4个基本过程:
        1.认识自我,这是认知——行为改变的开始过程,主要是将团体活动集中于某一具体的情境内容上。让团体中的各成员诚实地讲述自己在此方面的表现及存在的困惑与不足,为何会表现出焦虑、自卑、抑郁等。
        2.压力问题的分析,在此过程中,调动每个成员共同分析某一或某类问题,找原因、想办法,改变通常的由权威形象(父母、老师)指令“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方式,让成员主动去思考“我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等问题,并在讨论中找到自己与他人的在认知和行为上的具体差异,增强行为方向性、目的性与模仿性,增强尝试心与信心。
        3.行为尝试训练,这是认知——行为互动的重要过程,要求团体成员共同找到的问题解决方法,给予时间自我尝试,记录变化、感受,在活动中讨论,看具体方法对具体成员的可行性、有效性、适当性如何。
        4.反馈调节,根据在尝试训练的过程中各团体成员完成的尝试作业,评价优劣,调整策略,及时鼓励与指正,并适当奖惩。[7]
        以上4个过程在时间上没有绝对的前后顺序,往往在具体活动中穿插表现。在主题活动的过程中,要以人际交流、发展为基础,推动团体主题的讨论;发展同伴关系,培养友谊,建设团体的支持、互助氛围,增强团体本身的凝聚力与约束力。
其目标为解决贫困生对贫困的认知问题、引导贫困学生察觉自己的一些消极心理、引导贫困大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秀品质,激发贫困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三、总结与展望
        独立学院贫困学生产生心理压力与不良行为倾向,它既有个体心理因素,也有社会因素的影响。我们既要从教育、自助体制上人性化,更要从个体心理方面给与关注。
那么,结合实际情况,“认知—行为互动”团体心理咨询活动是培养和提高贫困生人际关系、消除心理压力与不良行为倾向的最佳途径。促使贫困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支持,营造了一种有利于他们个人成长的心理氛围,若活动成果能够在以后的持续性工作中得以巩固,将有利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董炳凤,浅谈独立学院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赤子,2009(8)
〔2〕陈琴,丁霞,黄雪梅.贫困大学生生活压力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7(7)。
〔3〕李虹,梅锦荣.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心理科学,2002(4) :398 – 401。
〔4〕郑敏燕,廖柏珊.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和人格发展问题[J].中国心理学网。
〔5〕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5)。
〔6〕“超越贫困”团体心理辅导设计与实施.中一心理在线。
〔7〕李杨.团体心理咨询——大学生厌学的有效干预模式[J].中华应用心理学,2006(04)。
 
        作者:学生工作处 李杨
        该论文曾获得吉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研究成果评比二等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