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学院转型转强目标的指导意见
发表时间:2017-12-21 10:39编辑:院长办公室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 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吉发〔2013〕10号等文件精神,现结合《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就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院“十三五”规划文件精神为指导,按照规划中“五个三纲领”所指明的方向,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合作、探索创新、依法从严治校,为把我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民办大学而奋勇拼搏。
2.基本思路
坚持以“突出重点,双转发展;拓宽视野,加强外联;内涵发展,评估检验;改革创新,打造亮点;强化管理,补齐短板。”为基本工作思路,以实现转型、转强为目标,全面推进本科教学领域综合改革,着力培养具有人文和创新、创业精神,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要做到紧紧围绕“转型、转强”两大重点工作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要深刻理解转型与转强之间的关系,转型与转强既有递进关系,又相互独立,清楚明白我院在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会逐渐转强,但转型发展并不是实现转强的唯一路径;要统筹兼顾,处理好转型与转强的关系,在全力实现转型发展的同时,也不能放弃我院的传统办学优势,不能忽视可实现我院转强目标的其它工作,只有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实现我院转型转强的最终目标。
--要做到全面开放式办学,积极拓宽视野,主动加强外联。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全方位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管理经验和服务,全面提高办学和管理水平,才能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教育改革要求,突破我院在转型、转强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实现竞争力、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快速提升。
--要做到以评估标准为指导检验各项工作,实现内涵式发展。要充分发挥教学单位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主体作用,以评估标准为依据,把各教学单位教学运行、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效果和特色项目建设等情况作为各教学单位工作绩效的主要考核指标,完善教学系统综合考评体系,建立以教学质量为标志的教学单位考评机制,使学院教学工作步入内涵式发展轨道。
--要做到全面创新,打造各自亮点,提升学院知名度。创新是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巨大动力,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有所作为,必须进行各方面创新,敢于创造,敢于更新,敢于改变。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引领,全面进行学科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与实践,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在创新中打造各自的亮点,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进而全面提升学院的知名度及办学声誉。
--要做到以育人意识、危机意识、民营意识为指导思想,加强各项管理,补齐短板。要强化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育人意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充分认识到学院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找到学院办学中存在的差距与不足;要充分发挥民营的机制体制的优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及力量,补齐办学中的各项短板及不足。
二、主要任务
3.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产业链与专业链对接的必要手段,各教学单位要充分重视校企合作,各专业(群)可以与行业部门、行业组织、大型企业实行共建共管或共同组建教育集团,可以与行业企业共建共管二级学院或专业集群,可以与行业企业共建工程师班、会计师班等定向班,可以与行业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可以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合作等,总之,要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我院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4.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成立由校内专家、地方政府领导、行业企业高管及工程技术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统筹指导专业建设。增设具有前瞻性、符合学校定位、办学特色及发展战略的新专业,同时兼顾学院已有学科专业发展现状,就业好的专业要在招生、实验室建设、师资等方面予以倾斜;反之,则要缩减规模直至停止招生、撤销专业。大力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群),加大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专业品牌和特色。立足产业链、创新链,深入推进专业结构调整,实现专业发展集群化、特色化、差异化。构建适应需求、相互支撑专业集群,专业集群内部主次分明、资源共享,集群之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专业建设要体现出与其它高校相同专业的差异。专业发展定位要摆脱同质化倾向,专业建设要摆脱千校一面的弊端,只有找到产业发展的薄弱点、新增长点,实现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才能实现专业发展的“弯道超车”。
5.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密切结合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需要,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实践环节、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应用前期的改革成果,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依照学院全面开放合作的发展战略,鼓励各专业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国内国外分段培养”等各种形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6.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育理念,修订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评估认证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科学定位、大胆创新、突出应用、彰显特色”的总体思路,对本科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并邀请有关教育专家和合作企业参与其中,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新版培养方案中明确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将三维人才理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整合各类资源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平台。
7.深化课程体系改革。转变教学理念,由知识输入导向向知识输出导向转变,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与我院实际情况,构建以社会需求、职业需要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增大选修课的比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搭建平台。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到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兼容性,将符合专业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纳入课程体系,或与相关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进行课程置换,积极构建“对接行业、学生主体、能力主导、模拟情境、项目引领、校企合作、双向培养”的教学模式。加强公共基础课改革,增加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选修课程,完善分级分类教学,保证四年不间断,为想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最大的支持;做好计算机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改革的工作,特别注意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力度,创新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加强理论学习与社会调查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教学实效。创新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模式, 给学生传授一项终生受益的健身技能,体现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
8.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在课堂教学方法上,逐步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积极推广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项目式、案例式、混合式、翻转式等方法,加大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比重,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改革,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应用到教学中来,推广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将慕课、微课等现代教学手段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自学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9.改革考核方式。大力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由末端考试变为过程考试,根据课程特点,鼓励采取开卷考试、过程化考核、项目汇报式考核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摆脱理论课考核“一卷定成绩”的弊端,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积极推进“机考”等无纸化考试形式,争取实现公共基础课程全部机考,逐步加大专业课的无纸化考试门数,实现教育考试的公平化,从而形成优良的学风、考风。
10.加强教材建设。进一步完善教材管理办法,规范教材的编写、选择、使用及供应服务。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共同编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各级规划教材和各种创新教材,力争形成一批有影响的优质应用型本科教材。注重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化教材的有机融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建立科学合理的教材选用办法和教材评价机制,鼓励高水平教师编写创新的教材和特色教材,保证高质量优秀教材进课堂的同时,积极申报和建设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
11.深化学分制改革。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完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创新体制机制,为学习者多样化成长建立有效通道;切实增加学生对专业、课程、教师、修读年限等的自主选择权,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畅通不同类型学历教育之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之间的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通道,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12.实施双证书教育(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坚持知识、能力、职业素养有机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学生应至少获得一个职业从业证书(执业资格证书、等级证书等)和相应的学分数,并纳入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兼容性,有条件的直接将符合本专业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纳入课程体系,能够做到与相关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的课程置换。
1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和教风建设,把师德作为教师岗位考核、职务晋升、岗位聘任的首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引导和教育教师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关爱学生,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造诣教育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培养和引进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加强校企、校地、校政联系,依托大中型企业,共建教师实践能力培训基地。每年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等生产、管理、服务一线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并将培养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考核、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方法,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积极引进行业、企业公认专才,聘任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来院授课,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教师讲授的机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介入,建设一支既具有行业背景、职业资格和企业工作经历,又具有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力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14.加强教学研究和教改实践。通过设立教学改革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组织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学改革研究立项工作,并加强立项项目管理,保障项目研究进程和质量。通过教改研究和实践,对我院本科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工作的瓶颈问题进行研究,注重对教学成果总结、推广和应用的同时,为培育一批省级和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奠定基础。
15.加强实践教学,着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和建设。构建由实验教学、专业实习、教育实习、科研训练、学科及科技竞赛、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组成的,以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三层次有机结合并辅之以各类课外实践活动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达到30—45%。加大实验室建设及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投入,倡导学产研结合,鼓励各分院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渠道,拓展与企业、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吸纳社会优质资源,探索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训条件的思路和举措。提高实验室的开放性和使用效率,加强实验室对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学科和科技竞赛活动、科研训练活动等的支持力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毕业设计(论文)真题真做覆盖率达70%以上。
16.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渗透到各类课程教学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行弹性学制,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项目与课程置换原则。加强创新创业类课程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完善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大纲。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和创业实践活动以及与专业教育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证书考试,逐步扩大学生参与比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推动实践教学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争取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和企业的项目合作资金,建立“创新创业园区”,设立专项的“大学生创业基金”,充分依托和利用学院实践教学资源,提供免费场地、创业培训、政策咨询等配套优惠,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吸引更多企业入驻,把学生引向创业创新的“实弹演练场”,丰富经历,增长才干,与社会需求实行无缝对接。
17.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积极举办、参加高层次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高管等来院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聘请部分人员为我院客座教授。支持和鼓励教学科研人员在更广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开展合作与交流,对具有国外访学、研修经历的教师,在其职称评审、岗位聘任、项目申报、挂职锻炼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继续推动校际合作建设,不断拓展与国外高校和机构的合作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交流合作新平台。
18.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探索国内外共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积极与国外知名大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争取学历学位互认、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联授;积极与国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机构;开展“2+2”“3+1”等海外合作办学项目,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利用海外优质教育资源,研究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院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人才。
19.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营造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将“厚德、诚信、自强、卓越”的校训融入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强化基本学业要求,严明学习纪律,严肃考风考纪,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整肃不端学习行为。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通过多种途径建设积极向上的优良学风。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改革等诸方面入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多样性,激发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教学相长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提供完善的资源支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三、保障措施
20.提高认识,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进一步提高对教学工作的认识。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全校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提高教学质量落到实处。学院及各部门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切实将质量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组织建设,完善由校长参与、主管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教学单位为基础、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
21.强化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以评估为标准修订、建立各项与学院转设、转型、转强目标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文件,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增强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激发创新意识,强化对课堂、实验、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各环节的管理,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全面加强内涵建设。
22. 健全和完善学院、分院两级教学管理。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是适应我校发展和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学院通过两级教学管理模式从过去的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加强对各分院教学管理活动的评估和宏观调控,加大对教学管理活动的综合协调,逐步形成“目标管理,过程监督,分级负责,权利下放,反馈调控,激励驱动”的管理新体制。推进工作重心下移,扩大分院自主权,充分发挥各分院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各分院建立和完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教学运行机制。健全和完善学院、分院两级教学管理,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适应我校发展和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
23.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坚持日常督导与专项督导相结合,调动发挥教学督导的督学、督教、督管、督改作用,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信息员的信息收集与补充作用,切实加强教学信息的反馈、整改与评价。重点开展对教和学过程、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论文(设计)、试卷检查等专项检查,以利于发现共性的、深层次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提供参考和依据。形成主体明确、师生参与、上下贯通、反馈有效、改进持续、效果可查的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
24.切实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确保教学运行和教学改革需要。学校在预算内经费支出结构中,要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的重点,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重点加大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研教改、教材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实验实践教学建设、图书资料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力度,保障教学业务、教学差旅、教学仪器设备维护等经费开支,加强对专项经费的管理及监控,专款专用,切实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将二级分院教学经费与教学质量挂钩,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调动二级分院办学积极性。突出二级分院自主权,制定相关创收政策,在满足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前提下,允许二级分院自主创收,并将创收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及教师待遇,加强对教学经费的绩效评价,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加大对优秀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进一步调动学院和广大教师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对一些具有显示度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有重大创新性的教学管理改革以及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等给予重点支持。
各教学单位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贯彻落实本文件的精神,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制订相应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扎实有效的工作,使我院的教育教学质量跃上新台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