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 挂艾草 祈安康 家味正浓是端阳
发表时间:2018-08-22 15:47编辑:学生处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两千多年来中国人保持着过端午的传统习惯。最初人们将这天视为祛病防疫的节日——是的,端午节的设立和传统农业民族注重时令节气相关,五月初五气温上升,天气开始进入暑热时段,这时各种害虫、五毒等滋生,老百姓为了祛邪避毒、祛病防疫而设立了端午节。端午节喝雄黄酒,挂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等行为就是为了驱虫避邪。因此端午虽然纪念屈原,但也有祛病祝吉祥、让大家快乐的意义。
      总的来看,设立端午节的初衷是欢乐喜庆的,是为了祛毒平安的,端午节并不是像清明节一样的祭祀性节日。因此,“端午只能祝安康”的说法并不成立哦,大家也请不要有所顾虑,向家人朋友祝一声节日快乐吧~
      后来,端午渐渐地变成了一种民俗文化的展现。人们在这天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挂菖蒲……每到五月初五,空气里仿佛都弥漫着雄黄酒的醇香,这是我们关于“端午”的最原始印象。
      现如今,当城市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淡化了繁杂的礼仪和形式,关于“端午”的种种印象在我们的脑海中逐渐消失。但是我们依旧忘不了在这一天吃上一口热气腾腾的粽子,软糯鲜香在舌尖上化开,在口腔里弥漫,无论是甜是咸,都充满了家乡的味道。
      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直到今天依然被人们热爱的碱水粽。碱水粽金黄透明,蘸上白糖或蜂蜜,香气奇特,令人回味无穷。
      晋代时,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杂粽。出现在粽子中的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增添了风味,丰富了粽子的品种。
      经过了唐、宋时期的发展,到了元、明时期,粽子的品种更是五花八门。到了今天,粽子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不再是平日里难得一“吃”的美食。但是在端午这一天吃粽子,更多了份仪式感。粽子特别的香,也特别难忘。
      其实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也是到了今天依然常见的端午节活动。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这种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到了今天,赛龙舟不仅仅为了纪念屈原,更是人们强身健体,增添端午节日气氛的最盛大的活动。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国际龙舟比赛,吸引了各国健儿,场面十分精彩壮观。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从最初“驱病消灾”的淳朴愿望,到今天渗透了祝福与爱的各种活动,其中蕴含的,是两千年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其中不变的,是每一个中国人对亲朋好友最真挚的祝福,对美好生活最初的向往。
      月是故乡明,“粽”是故乡情
      今又端午
      让我们分享同一轮明月
      品尝同一口香甜
      愿心中所念所想的每一个人
      幸福安康
 
 

相关新闻: